当我们还没能完全从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沉痛记忆里完全脱离出来,2013年的4月20日同样在四川,再次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面对灾难,我们总是不忍心看见的,但是既然灾难发生了,我们就需要勇敢的去面对灾难,解救灾难中遇困的同胞。房屋倒塌,亲人遇难,种种的境遇让我们忍不住湿了眼眶。但是就在倒塌的房屋中居然有经过汶川地震之后,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新建的楼房也不同程度受损,我们不禁要问一问,为什么抗8级地震的房屋还抵不住7级地震的动荡?
灾后有两大重要工作需要解决,一是遇灾同胞的救助工作,二是遇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救援遇难人员之后,要给予及时的物资援助以及人文关怀。接着要做的就是对灾区的重建工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众多建筑物的损毁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大地震产生了多少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要如何清理和处置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堆放地震后的建筑垃圾需要大量地皮,每1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至少需要6万平方米的堆放场地,一般临时建筑垃圾堆放场地高度在3米左右,堆放场地还需要留有50‰以上的面积用作道路、缓冲区以堆放分拣的其他垃圾等。简单的处理方法对土地、人力资源的消耗十分巨大,运输成本高。这对地处山区的灾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专家指出,灾后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的数量同样巨大,新建建筑对水泥、砂石等资源的消耗量大,虽然震区砂石资源丰富,但如此大量地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加快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解决建筑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可以缓解建筑和建材业对砂石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破坏。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举多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位官员说,震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此次震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为我国今后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提高我国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