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起步比较晚,管理模式不健全,依旧以传统的末端治理为主,对于源头和中间过程的控制还涉及的很少,因此有必要在建筑垃圾的管理过程中引入全过程管理模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全过程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从源头便开始着手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并对已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对剩余的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管理贯穿于物质的全生命周期,从而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产品—建筑垃圾”的单向流动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原料—建筑产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模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并将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垃圾的产量也随之增多。全国每年的建筑垃圾排放量还没有一个较权威的统计数字,但估计可达到几十亿吨,而且会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这些垃圾大部分被当做废弃物填埋,在造成浪费的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建筑垃圾的数量逐年增多,且分类收集程度不高,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这不仅增加了处理量和处理成本,同时加大了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难度。而且目前的“建筑原料—建筑产品—建筑垃圾”的单向流动模式存在着财富创造的越多,资源消耗的越多,垃圾产生的越多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一种更加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方式,不仅要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且能将已产生的建筑垃圾合理有效的再生利用,同时对无法利用的进行无害化处理,这种“建筑原料—建筑产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模式,可以更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使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获得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