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源头控制,逐步实现分流与分类,力争实现源头减量,节约建筑垃圾收运和处理费用,降低后续处理难度。源头控制模式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①从设计和施工开始,抓源头减量。一方面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耐久性,延长拆除年限;另一方面改进和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此外,注意建筑渣土的就地利用。②按产生源不同,建筑垃圾应采取大分流的收集措施。建筑渣土、装修垃圾、拆违垃圾和泥浆应分流收运。③根据末端处理方式不同,应逐步实现建筑垃圾的分类收集。卫生填埋收集区域可分为有害垃圾、其它垃圾2类;回填收集区域可分为渣土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3类;资源化处理收集区域可分为可回填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4类。
影响转运模式的主要因素是收集强度和运输距离。此外,交通、环境等也对转运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收集强度小于10 t/ Cd } kmJ,运输距离在10 km以内的地区可利用5一15 t级汽车直接运输;收集强度大于10 t/ Cd } kmJ,运输距离在10 km以上的地区应设置中转调配场转运,收集车辆将建筑垃圾运往中转调配场,中转调配场主要起到中转和就近平衡消纳的作用。也可附设分选设施,实现部分可利用组分的回收。
为了解决运输途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应根据建筑垃圾产生源及物理特性等的差异,应用不同车型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宜采用载质量大于lOt的渣土运输车,装修和拆违垃圾可采用载质量5一15 t的渣土运输车,工程泥浆则宜采用罐车运输。陆上运输应密闭运输,非密闭车辆应进行加盖改装;尚未进行加盖改装的车辆应限制其运输路线环得进入城市中心区动。水上运输则更多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利于密封。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式分为3类:
一是“低级利用”。如分选处理、一般性回填等。建筑垃圾分选主要将砖瓦、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渣土、金属、木材、塑料、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分离。其中,砖瓦、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可进行中级和高级利用。而金属、木材、塑料也可以回收利用。一般性回填主要利用砖瓦、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渣土等惰性且土力学特性较好的建筑垃圾。
二是“中级利用”。如加工成骨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工序主要包括粗选、破碎、筛分、磁选、风选等。主要骨料产品包括0一15 mm砖再生集料,0}5 mm混凝土再生砂,5 } 15 , 1525 , 2540 mm的混凝土再生集料。这些骨料具有空隙率高的特点,适合生产混凝土砌块,建筑隔声、保温、防火、防水墙板及建筑装饰砖等墙体材料。
三是“高级利用”。如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将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再利用。由于成本较高,技术成熟度一般,目前还不宜在国内推广应用。
建筑垃圾最终处置主要指填埋。由于组分特性不同,建筑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填埋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要点如下:①工程泥浆、有害垃圾不宜进入建筑垃圾填埋场填埋。②建筑垃圾填埋场宜针对可直接利用物质较多,含水率较低的装修、拆违垃圾设置分选预处理设施。③建筑垃圾填埋场宜根据组分不同设置填埋分区。填埋区可分为建筑渣土填埋区和其它垃圾填埋区。建筑渣土填埋区主要填埋砖瓦、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渣土等惰性物质。其它垃圾填埋区主要填埋以装修、拆违垃圾为主的建筑垃圾,这部分垃圾中掺混了较多生活垃圾。④建筑渣土填埋区设计不需考虑人工防渗及雨污分流等措施,但应考虑雨水导排、易于开挖等方面内容,开挖后还可作为建筑工地的回填料。⑤其它垃圾填埋区中污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填埋区设计应参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规范要求,设置人工防渗、污水导排、雨水导排、雨污分流等措施。此外,还需设置污水处理系统。⑥建筑垃圾填埋场泡括中转调配场可以根据条件设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系统。
建筑垃圾“三化”处理目标应以完善的法律祛规为保障,以全面、细化的标准觑猫为依据,通过建立全过程管理的机制、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得以实现。
应制定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再生利用的法律,将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引导和鼓励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凡利用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委托上海环境卫生设计院等单位编写《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细化建筑垃圾收运、中转、资源化处理和卫生填埋场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并针对不同的新型再生材料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理类的系列标准规范。
建设施工单位、运输单位、资源利用单位和消纳处置单位是市场的主体。各企业应遵纪守法,按规定办理申报手续,规范运作。同时,充分认识到建筑垃圾处理的公益性,应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合理化的原则。政府也应做好监管工作,市场监管应遵循“市场准入、市场选择、市场规范、严格执法”等原则,保证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理的落实。
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将建筑垃圾管理由过去的清运+填埋的“末端”处理,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收集和处理的整个过程。应通过宣传使“全程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群众配合监督,从而紧扣建筑垃圾全程管理各个环节,使得建筑垃圾处理有序进行。
随着社会对建筑垃圾问题的重视,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将向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不断迈进。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适当扶持,全民的积极参与、监督实施,必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