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金属和木材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相伴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据估计我国每年城市产出垃圾约为60亿t,其中建筑垃圾为24亿t左右,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每万吨建筑垃圾约占用填埋场1亩的土地,不仅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明显影响。面对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局面,如何合理控制建筑垃圾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建筑垃圾产生量不会无限制增长,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内大部分关注环境污染指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国外除了关注城市固体废弃物外,还研究了有关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方面内容,但国内外都较少关注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
选择城市建设速度较快和规模较大的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4个大城市为例,通过研究各城市1994年以来建筑垃圾总量、单位 GDP 建筑垃圾产生量、单位人口建筑垃圾产生量和单位施工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等指标,对城市建筑垃圾产生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探究建筑垃圾产生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城市建筑垃圾调控提供依据。
建筑垃圾城市区域包括香港、上海、北京和广州 4 个大城市,其中大陆 3 个城市为快速城市化的典型代表,而香港则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参照系。香港建筑垃圾数据主要来源于香港环保署(1994—2010 年),GDP 和人口数据来源于香港统计年刊(1994—2010 年);上海建筑垃圾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环卫局统计资料,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1994—2010 年);北京建筑垃圾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建设年鉴(1999—2010年),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1999—2010 年);广州建筑垃圾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建设年鉴(1997—2010年),GDP、常住人口和施工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1997—2010 年)。
建筑垃圾数据既包括清运量也包括综合利用量,即指实际产生量;由于不同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的统计起始时间不同,因而研究时间周期存在一定差异。考虑到城市建设服务于常住人口,不仅仅是户籍人口,因此,大陆和香港的城市人口数据口径均统一为常驻人口;按照国际上EKC 研究惯例,各城市 GDP 均换算为美元,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历年汇率进行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