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 建筑垃圾用作工程散体桩的可行性

建筑垃圾用作工程散体桩的可行性

浏览 发布时间 22/12/21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阶段及建筑业高速发展,各大城镇、特别在城区搬迁改造、震灾之后所产生的巨量建筑垃圾,无论采用堆放或填埋方式,均对一环境造成诸多方面的危害,且直接影响未来对地上与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利用。

据有关学者统计在我国建筑垃圾废弃物的数量己经占到城市垃圾总量30%-40%。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如香港,建筑产业每天产出的建筑垃圾达到37,000吨,这比市政固体废料要高出大约4倍;上海每年产生的废弃渣土中约2,000万吨,其中约有800万吨的废弃混凝土,约占总量的40%。

当从物产资源角度看建筑垃圾,生产如此浩大的混凝土量必消耗了数量巨大的天然资源。虽然我国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长年累月的开采,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某些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的问题。例如海门市砂石料市场调研报告指出:因长年累月的开采,海门市石料资源己渐匿乏,大多依靠进口。

当从环境角度分析建筑垃圾,天然材料的大量开采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的恶化,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害到子孙后代的生存。

所以改变天然骨料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来解决资源浪费和匮乏的问题是迫不及待的。

我们所提述的建筑垃圾废弃物本身就不是一无是处的,准确说它不是垃圾而是有价值的。现在对建筑废弃物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观点:“建筑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把这个“废弃物”放对地方,实现资源化是非常困难但十分有意义的。

建筑垃圾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沙、废渣等,这些材料一般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是可以作为工程回填土使用,如建筑、城市绿化、建筑土地复垦、建造水坝等回填材料或道路铺设垫层等等,建筑垃圾可以用来覆盖生活垃圾成分约占60%。

但如果长久使用“堆埋方式”处理建筑垃圾是治标不治本的,我国也能不能预留如此多的空地作为堆埋场地堆埋建筑垃圾的场所。

目前,工程领域的处理建筑垃圾主要有以下的可行途径:

(1)作为加固软土地基和铺路中做垫层而使用;

(2)作为生产水泥的添加料使用;

(3)作为替代材料使用;先将建筑垃圾破碎并加工成粗细骨料,用以替代部分或全部的天然骨料加固地基或做成环保砖、砌块和砂浆等。

这三种途径中(1)是在开始处理建筑垃圾上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相比以前直接掩埋焚烧己经是一个重要进步,但终究此法很局限且无法满足消纳日益增多的建筑垃圾;(3)是符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不仅能替代自然资源,是发展绿色生态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应用空间。从第(3)处理途径为切入点,尝试用建筑废弃物作为散体桩的填充材料而使用,这样不仅实现保护环境,更能实现资源化。

工程上使用的散体桩一般是以天然骨料为主,并且不使用胶泥材料和钢筋。从组成成分看出散体桩桩体是无粘结强度的,承担荷载的方式是由桩和桩间土共同作用。对于这种方式处理地基提高承载力称为散体桩复合地基。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8.2.6条,桩体材料可用碎石、卵石等硬质材料,含泥量不得大于5%,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建筑垃圾作为再生骨料是先将建筑垃圾中较大尺寸的的废弃混凝土经过清洗、破碎、分级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

把建筑垃圾消纳和散体材料桩结合起来,其优点不仅能解决材料资源方面的短缺,减少垃圾清理和堆放费用,而且有助于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方针策略。基于对建筑垃圾的替代性天然骨料,用作散体桩的骨料,完全符合我国走“绿色”、走“可持续”的方针路线。

  • 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咨询电话:0371-67981522
  • 传 真:0371-67986677
  • E-mail:vip@lml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