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但是随着高速的城市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副产品增多,如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增多容易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数以亿吨计。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拆除旧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40%。欧洲住宅的平均寿命约80年,我国规定普通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建筑实际使用年限还不到30年。
除了过早拆除还在使用寿命期限的建筑外,重大自然灾害也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仅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据研究人员依据地震损毁房屋的数字估计,按平均每间房屋10平方米,每平方米产生1吨建筑垃圾计算,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3亿吨,地震所造成的建筑垃圾量远远超过中国每年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和。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时,城市处理建筑垃圾的能力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大部分建筑垃圾没有妥善安置,而是被送往郊区填埋或者焚毁,这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
众所周知,建筑业是当前全球能不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耗者:现今全球经济活动约有1/10来自建筑业,全球主要资源的消耗有1/6以上与建筑业直接相关。据粗略估算,建筑业直接或间接地消耗全球约40%的能源、约25%的森林以及约16%的淡水。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存在着材料资源短缺、循环利用率低、大量建筑垃圾无法处理等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通过资源化途径解决建筑垃圾管理难题已成为共识。
事实上,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因素很多,从政府的资源化意识到工程建设企业的建筑垃圾上游产生链的源头把控再到资源化环保企业对建筑垃圾下游处理链的资源化处置技术;从城市的环境容量到政府对工程建设企业使用再生产品的扶持以及对资源化环保企业进行资源化再生产的补贴再到各种市场激励机制刺激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到资源化环保企业的再生产品生产技术成熟度再到消费者对再生产品认可程度等等。
这一系列的因素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因素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其影响的广度还是在影响的深度上,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成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分析这些因素对决策部门把有限的资源使用在关键因素上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