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垃圾(本文主要指混凝土块、混有砂浆的碎砖块)的再生利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等方面。再生骨料由于在使用期间或破碎期间产生裂缝缺陷,使其本身强度偏低,吸水率偏大,且品质变化较大,只能用于配制低强度的混凝土。且由于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偏差,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使用也有他于道路垫层等低等级要求的部位,限制了其在建筑物中的使用。也有人对再生骨料采用裹浆法及渗透法进行改性,但成本太高且成效不大。另外,在再生骨料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又废弃了粒径小于2mm的富水泥浆颗粒,这既使建筑垃圾再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又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研究建筑垃圾粉粒料的利用问题很有必要。
试验材料
水泥:水泥厂P.O 42.5级水泥。
砂:ISO标准砂
NaOH:片状,符合GB 209-93的要求,工业纯度不小于96%。
Na2C03:无水Na2C03,化学纯度不小于99%。
废弃混凝土磨细矿物掺料FH:取自老教学楼拆除的废弃混凝土该楼为砖混结构,建于20世纪70年代。废弃混凝土先用PE60x100鄂式破碎机破碎,然后用小磨机通过粉磨不同时间,磨至3种细度。
废弃碎砖磨细矿物掺料FZ:同样取自该幢教学楼拆除楼,为青砖用上述同样方法磨至3种细度。
研究FH,FZ以不同比例替代水泥后以及分别加入NaOH或Na2C03作激发剂后对水泥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筛余百分数参照GB/T 1345-1991《水泥细度检验方法》0.08 mm筛筛析法,水筛法。比表面积测定参照GB/T 8074-1987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参照GB/T 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其中安定性检测采用沸煮试饼法。力学性能测试采用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DSO法。激发剂采用先溶于水中的方法。其掺配比例指的是FH或FZ替代水泥的质量百分含量。
在未加激发剂情况下,不同掺量和细度的FH,FZ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出,FH,FZ对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有相似的特点。当取代量在10%左右时,不降低水泥力学性能。甚至在FH掺量不超过10%,0.08 mm筛筛余百分数也不超过10%的情况下,能略微提高水泥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早期强度,这可能是由于FH中的CaC03成分对水泥中的C3A, C3S的水化有促进作用的缘故。但当取代量超过20%后,力学性能明显下降,但对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不大,并且标准稠度用水量的降低有利于混凝土的工作性FZ细度的影响似乎比FH大,FZ2对水泥力学性能的提高较为显著。当0.08 mm筛筛余不超过10%时,对水泥力学性能有利,但过细,如FZ3,则水泥力学性能又有所下降。
碱性激发剂对FH,FZ有激发效果,加入激发剂后与未加激发剂的相比强度大大提高,尤其是早期强度。当FH或FZ的取代量达到30%时,早期抗压强度仍不降低,接近于纯水泥,但后期强度有所下降激发剂对FZ的激发效果明显高于对FH。激发剂的掺量以1.5%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