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建筑垃圾处理渠道的分析,我们观察到由于武汉市未有专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筑垃圾通过各种管道被填埋或露天堆放。但即使建成一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倘若不能对建筑垃圾做进一步的处理,只任凭建筑垃圾日渐堆弃下去,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据武汉市城管局环科院提供的数据,武汉市对建筑垃圾的利用率仅为0.4%。因此如何“消化”建筑垃圾,是武汉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关键。
武汉市政府尚未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一小部分建筑垃圾会被一些企业进行回收再利用,生产再生建材。但这样的企业,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从企业经营上来讲,企业的生产原料是建筑垃圾,按前文对建筑垃圾产量的分析,原材料资源本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没有合理监管建筑垃圾的生产源和收集运输流程,而过长的距离会增加运输成本,建设施工单位和清运公司只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就近处理,进行再生利用的企业很难接收到这些建筑垃圾。而再生建材产品的优势之一就是成本优势,能不能高价收购原材料,因此再生建材生产企业能获得的建筑垃圾量取决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辐射范围。这样一来,企业由于原材料紧缺造成停工也是常有之事。
从经济效益上来讲,目前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高利用率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国内许多一二线发达城市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也初具规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应。虽然武汉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经济效益是不低的。而事实上,再生建材生产企业却时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引进先进设备需要资金,成本势必提高,政府没有补贴政策,产品价格就会失去优势。而落后的生产技术又会降低资源利用率,所以即使有价格优势,价格差距必然不会太大。一旦市场波动,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难以为继。
从产品市场上来说,再生建材具有许多新生建材不具备的优势,如价格低、环保性能好,辐射低,对人体危害小的办法的办法。但前提是原材料来源能得到保障,有资金引进成熟的处理技术,且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武汉市现有的建筑垃圾再利用处理企业多是低端处理,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砌砖,除了成本稍低,产品本身性能优势不大。这也是导致再生建材的企业时时面临停产甚至倒闭困境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武汉市目前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尚未行政畅通的产业链条,产业上游的建筑和拆迁获利不菲,清运公司有喜有愁,而处于末端的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却连维持开工都成困难。市场化运作处于起步阶段,大量产生的建筑垃圾得不到及消化,缺乏政策扶持和有效监管致使建筑垃圾整个产业链的管理陷入混乱和无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