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又名“山城”、“雾都”,是更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重庆具有东联西进、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带,更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更好汇集水、陆、空资源的特大城市。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宜居重庆”建设的积极开展,重庆建筑垃圾产量逐年递增,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与当前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悖。现如今,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严重阻碍重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环境卫生质量和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累赘。
重庆的施工建筑垃圾都是临时堆放在建设工地,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除所建工程自身需要的填埋量之外,多余的垃圾渣土都被运到其他填埋地点;而居民区所由于装修和改造房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都被临时和居民生活垃圾堆放在一起,由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或者街道环卫队负责集中运输到临近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因为没有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地点,临时堆放点无专人管理,而且经常会出现清运不及时的问题,所以蚊蝇滋生现象屡见不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重庆市合法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也多采用简单、粗放的填埋方式,资源回收系统设备普遍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隐患。
种种迹象都表明,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成为重庆亟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然而,目前重庆的建筑垃圾管理条款仅涉及到了建筑垃圾的运输管理和消纳处置,在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化控制和中间过程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却缺乏更加具体和详实的指导措施。
近年来,重庆市政建设和房产开发项目明显增多,许多建筑垃圾在堆放、清理和倾倒等环节中存在严重不规范而导致的脏、乱、差等问题。建筑垃圾的利用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要能真正达到有效利用的程度,还会牵涉到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是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具体地讲,现阶段重庆市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数量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重庆市每年 1000 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拆除改造工程也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据专家粗略测算,每拆除 1 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就会产生约 1 吨的建筑垃圾。
(2)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偏低
重庆市区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回收方式主要是在建筑工地、道路和低洼地的回填;回收利用对象也主要集中在钢筋、铝合金等旧金属,而对含量最大的废弃混凝土块则很少进行回收处理。
(3)相关性政策法规不完善,且力度不够
虽然这些年有关部门和重庆地方政府在该领域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规规章,以期填补我国在建筑垃圾的法律空白,但是普遍都存在内容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从而给具体的管理工作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4)建筑垃圾再利用缺乏成熟的技术研究作为质量保障
绝大多数建筑垃圾废料只有经过加工利用处理才能产生新的价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的基础,没有较成熟的技术保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
总体而言,重庆市在建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领域,尚处于水平低下、技术简单和管理无序的初级状态,亟需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政策的出现为其发展注入更多积极有效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