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垃圾填料填筑路基时,应进行地表清理,逐层水平填筑建筑垃圾填料,摆放平稳。填筑层厚度及上下路床建筑垃圾填料尺寸应符合规定。通常路基施工质量检测过程中,压实度是主要的检测指标,而压实度指标检测室通过现场取样的干密度与对应的标准击实的最大干容重相比较来测定的。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对于最大粒径大于40mm的集料,不能用正常的重型击实法来测定最大干容重,而由于建筑垃圾加工后的再生骨料最大粒径一般都在60mm以上,100mm以下。若采用规程中振动台法来测定最大干容重,则由于建筑垃圾加工骨料的颗粒形状、颗粒组成变异性较大,因此所测的最大干容重数值差异性也较大。现场测试的密实度所对应的最大干容重无法查找,实际操作性差。由于难以准确检测压实度指标,势必造成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经验性,给整个工程的质量检验和评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作为过程质量检测方法中弯沉检测相对较为复杂,灌砂法由于建筑垃圾压实颗粒分布的不均匀性,检测值可能存在偏差,试验过程中对试验段路基采用灌砂法进行压实度检测时,多次出现超百的异常现象。因此,路基分层填筑过程中采用较为直观的轮迹法和沉降差观测法。轮迹法即表面无明显轮迹;沉降差观测过程中采用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至填筑层顶面的建筑垃圾骨料稳定,20t以上压路机碾压两遍后无明显标高差异。
为了得到建筑垃圾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与施工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松铺厚度、不同振动碾压遍数条件下的碾压后的沉降差试验。重复碾压时要求采用18~21t钢轮光面压路机,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近距离观测。
碾压过程中,建筑垃圾填料从松散状态到致密状态,填筑层厚度趋于一定值。在碾压过程中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得到沉降差及沉降率,根据沉降指标间接判定碾压质量。
沉降差结果分析表明,对于松铺厚度为30cm的情况,经过8遍碾压后,其沉降差逐渐减小,差值小于2mm趋势逐渐稳定;而对于松铺厚度为45cm和60cm两种情况,分别经过14遍碾压后,其沉降差才逐渐趋于稳定。根据沉降差变化趋势,建议松铺厚度取30cm,碾压遍数宜不少于8遍,相邻两遍两遍沉降差均小于2mm。
工后质量检测方法
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弹弯沉值来表示路基和路面的综合承载能力,回弹弯沉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小,反之则越大。路面回弹弯沉值的大小,反映了路面整体刚度强弱。弯沉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反映了公路路基路面的整体强度和质量。路面回弹弯沉值是指标准后轴载双轮组轮隙中心处的最大回弹弯沉值。它可以反映路基和路面的综合承载能力,在我国已广泛使用路面回弹弯沉值来综合评定路基和路面的强度质量,而且有很多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它不但广泛用于路面结构的设计中,也用于施工控制及施工验收中,还用在旧路补强设计中,是公路工程建设和维护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
建筑垃圾路基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先后对建筑垃圾路基试验段进行了3次弯沉检测。检测过程中分别采用超重型荷载——后轴轴重170kN、150kN以及后轴轴重100kN标准轴载测试路基代表弯沉值。
从检测结果看,路基强度、弯沉值指标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标准轴载作用下路基基顶回弹弯沉值小于100(0.01mm)的要求,满足路面基层结构层对下层路基的总体要求。
为了解建筑垃圾路基填筑后建筑垃圾填料的内部分布密实情况,将路基挖开至地基层以下,露出整个填筑路基的断面。经过观察发现建筑垃圾再生料颗粒分布均匀,内部结构密实稳定。
施工过程中压路机的振动必然会对建筑垃圾加工料产生一定的影响,将建筑垃圾加工料二次破碎,进一步改变建筑垃圾的颗粒组成,通过筛分试验确定路基填料的破碎和组成情况。分析填料的颗粒组成以及碾压后颗粒组成的变化,分析其级配细化程度。
经过加工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施工机械的振动作用下如期产生了二次破碎,与摊铺前的建筑垃圾填料相比,建筑垃圾的颗粒组成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