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强度要求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竖向垂直荷载逐步向下扩散,随着作用深度的增加,传递的作用力在逐渐减弱。因此各机构层的承载能力和原材料的强度要求也不尽相同。通常在原地面以上自下而上铺筑的路基、垫层、基层、面层采用不同质量、规格的材料,想成各结构层次组合的多层体系。
基层是路面结构的承重层,作用于道路面层的汽车荷载会传至基层,因此基层需具有承受这类竖向荷载的能力。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高速、更好公路基层的压碎值要求:基层26%,底基层30%。
路基位于路面结构层的底部,除了需承受路面结构的重力、经面层、基层传递下来的汽车荷载以外,还要承受自身土体重力。所以路基也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坚固的路基不仅是路面强度与稳定性的重要保证,而且能为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创造有利条件。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填料,其强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2、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液限、塑性指数要求
再生骨料粉尘含量直接影响着再生骨料液限、塑性指数的高低,规范中规定了应用于各部位的填料的液限、塑性指数。具体要求:基层填料液限<28%、塑性指数小于6(或9);底基层填料液限<28%、塑性指数小于6(或9);路堤细粒土液限<50%、塑性指数小于26。在潮湿多雨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6,其它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9。
3、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含泥量、泥块含量要求
再生骨料应用于高速、更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集料除应具备质地坚硬、耐久的特点外,还应保持洁净。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来说,粗集料含泥量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冻性均有不利的影响。对于沥青路面,集料含泥量过大阻碍了集料与沥青的裹覆,使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变差,进而影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对集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的规定如下。
4、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粒径要求
当再生骨料作为级配碎石用做高速公路和更好公路的基层及底基层时,其最大粒径应控制在一定的尺寸范围以下,具体的颗粒组成要求如下。